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2016年10月01日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

Author作者〔美〕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Publisher出版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Language语言中文 译文
Tags标签books politics 2016
Link链接 豆瓣读书
Status状态 reading在读
Comments评论

Further Reading

Info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

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Author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Contents

导 读 历史漫长的终结 / 刘瑜 新版序 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 代序 第一部分 旧题新问 第1章 我们的悲观主义 第2章 强权国家的缺陷(I) 第3章 强权国家的缺陷(II)或,在月亮上吃菠萝 第4章 世界范围的自由革命 第二部分 人类的古老时代 第5章 普世史观念 第6章 欲望的机制 第7章 大门口没有野蛮人 第8章 无止尽的积累 第9章 录像机的胜利 第10章 在教育的国度 第11章 已然回答的老问题 第12章 不存在没有民主人的民主 第三部分 寻求承认的斗争 第13章 最初,一场为了纯粹名誉的决斗 第14章 最初的人 第15章 保加利亚假期 第16章 红脸颊野兽 第17章 激情的兴衰 第18章 主人与奴隶 第19章 普遍同质的国家 第四部分 越过罗陀斯 第20章 冷酷怪物中的最冷酷者 第21章 工作的激情起源 第22章 不满的帝国与顺从的帝国 第23章 “现实主义”的不现实性 第24章 无权者的权力 第25章 民族利益 第26章 走向太平洋联盟 第五部分 最后的人 第27章 在自由王国里 第28章 没有胸膛的人 第29章 自由与不平等 第30章 十足的权利与非十足的义务 第31章 无边的精神之战 附录:“历史的终结”之后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Sian Clippings

  • 第二,现代自然科学确立了一个统一的经济生产可能性范围,技术能使财富无限地累积,并因此满足了人类欲望无休止的膨胀。这个过程使所有人类,不论其历史渊源或文化传统,都必然走上一条不可逆转的同质化道路。

  • 先进的工业化在经济学上找不到必然会带来政治自由的理论依据

  • 获得认可的欲望乍看起来也许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但它却与西方政治哲学体系同样历史悠久,而且构成一种我们最熟知的人格。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第一次对它进行了描述,他认为,人的灵魂由欲望、理性和他所说的“精神”这三个部分构成。人类的行为大多可以解释为前两个部分——欲望和理性的组合;欲望唆使人们去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而理性或盘算则告诉他们获得这些东西的最佳方法。但是,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渴望自己的价值或者他用价值投资的人民、事物或原则获得认可

  • 这种以某种价值来武装自己,并渴望这种价值获得认可的倾向,用当今流行的语言表述即为“自尊”。感受自尊的倾向发自于灵魂中称为精神的那一部分,恰如人所具有的正义的天性。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其他人用较之为低的价值来对待他时,他便自然产生愤怒的情绪。与之相反,如果人未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会感到羞愧;而每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时,人就会骄傲。获得认可的欲望,连同愤怒、羞愧和骄傲,都是人格的组成要素,也是他政治生命的关键所在。黑格尔认为,正是它们驱动着整个历史的进程。

  • 获得认可的欲望是历史的发动机,对这一重要性的理解,可以使我们能够重新解释许多过去我们似乎很熟悉的现象,如文化、宗教、工作、民族主义,还有战争。本书第四部分试图进行这种重新解释,并将获得认可的欲望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形式放到未来的环境中去考察。例如,宗教信奉者渴望自己的神灵和祈祷得到认可;民族主义者要求他人承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或种族。所有这些人要求获得认可的形式由于都建立在神灵和世俗之间或者人类社会之间的主观歧视之上,因此相对于自由国家的普遍认可就显得不尽合理。由此之故,宗教、文化、民族主义以及人的种族习俗的总和(统称“文化”)都已被传统地认为是成功地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拦路虎”

  • 这些小共同体往往建立在宗教、种族或其他认可形式之上,而这些认可形式在作为自由国家立国之基的普遍的认可形式中并不具有。自由经济也是如此。在西方古典自由经济理论体系中,劳动一直被理解为是一个基本上不愉快的活动,劳动的目的是满足人的欲望和减轻人的痛苦。但在某些崇尚强烈的工作精神的文化中,如在创造欧洲资本主义的新教徒企业家或者明治维新后给日本带来现代化的精英们的眼中,人们也会为了获得认可而劳动

  • 政治以认可作为中心,其原因就在于它是专制、帝国主义和统治欲望的根源。然而,尽管认可有其黑暗的一面,但它却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被清除出政治生活,毕竟它也是勇气、公共精神和正义等政治美德的心理基

  • 如果当代立宪政府能发明一种政体,可使所有人都能获得认可而且还不会出现暴君,那么它肯定是人类最稳定、最长久的政治制度。

  • 尼采相信,现代民主制度不是把奴隶解放成为自己的主人,而是让奴隶和一种奴隶道德获得了完全的胜利。自由民主国家最典型的公民是“最后之人”,一种由现代自由主义缔造者塑造的人,他把自己的优越感无偿献给舒适的自我保存。自由民主创造了由一种欲望和理性组合而成但却没有抱负的人,这种人经过对长远利益的算计,很巧妙地以一种新的方法满足了一大堆眼前的小小需要。   “最后之人”没有任何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因此就没有杰出感和成就感。由于完全沉湎于他的幸福而对不能超越这些愿望不会感受到任何羞愧,所以,“最后之人”已经不再是人类了。

  • 1.一个仅仅满足于普遍的、平等的认可的人,是不是一种“不完整的人”?是不是就是被人蔑视,既没有追求也没有理想的“最后之人”?   2.人的个性中有没有执意奋争、勇敢冒险和无畏的一面?当代自由民主制度下的和平与繁荣能不能满足这种个性?   3.有没有人承认与生俱来的不平等而获得满足?   4.不论对过去的贵族社会来说还是就现代自由民主制度而言,获得不平等认可的欲望是否构成有价值的生活基础?   5.它们(自由民主国家)的未来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会不会取决于其公民对获得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高于他人认可的渴望程度?   6.人会不会因为害怕成为可悲的“最后之人”而用一种全新的或者无法预知的方式来自我肯定,甚至再次沦为在血腥的名誉之战中使用现代武器相互搏斗的兽性的“最初之人”?

  • 就连伊曼努尔·康德那样庄重的思想家也会深信战争可以用来实现天意。广岛之后所有的战争被人们认为充其量不过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就连托马斯·阿奎那那样神圣的神学家也会郑重地声明:暴君也是神的使者。因为倘若暴君不是神的使者,殉道者就没有献身的机会。而自奥斯威辛以来,持这种观点的人则会犯有亵渎罪……在现代的、文明的、技术的世界中心,发生这些可怕的事件以后,还会有人相信上帝是代表进步而不是用超越未来的天意来代表权力?

  • 忠诚、勤奋、坚定及爱国主义这些美德竞用于有系统的、毫无意义的杀戮他人的残暴中,使创造这些价值的整个资产阶级世界名誉扫地

  • 独有的现代性

  • 政治上的成熟意味着接受一种与我们的设想并不相同的世界,意味着和勃列日涅夫的苏联达成妥协

  • 其实,专业研究政治和对外政策的人都相信共产主义会长期存在。因此,80年代末期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走入低潮是完全未曾预料的